找准着力点做好检察新闻报道
河南省检察院 刘立新
检察工作点多面广,包括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四大检察”又细分为多项检察业务。检察工作开展到哪里,检察新闻报道就要跟进到哪里。每项检察业务都有各自的属性特点,要做好检察新闻报道,就要针对各项检察业务的特点展开调查研究,找准采写的着力点。笔者从民事支持起诉、公益诉讼和未检这三个方面谈几点体会。
消除受众的认知盲点
增强报道引导力
俗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之,事若关己,则必会寤寐思之。毫无疑问,每篇新闻报道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最好的传播。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就以笔者采写的《不让“小事”变成烦心事揪心事》为例予以说明。
这篇报道刊发在今年1月18日检察日报《民生周刊》的封面,以检察机关支持农民工讨薪为切入口,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河南省检察机关在维护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合法权益方面做实民事支持起诉工作的全貌。报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强反响。
笔者在动笔之前调研发现,农民工讨薪难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河南又是劳务输出大省,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如果报道以此为切入口,肯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想到这里,这篇报道的导语就自然而然地成型了:
2022年12月9日,当郑州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官拨通申请人胡某的电话时,他告诉检察官,包括他在内的45 名农民工刚刚一起安全返回了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家中。不久前,该院通过支持起诉帮胡某等人讨回了在京广高铁郑州段施工中被拖欠的44万余元工资。而此前,胡某等人已经为追讨欠薪奔波了7个多月,却仍然没有着落。
民事支持起诉这个概念对法律业内人士而言是相对熟悉的,但对于一般社会公众,尤其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工而言,恐怕就知之甚少,甚至还可能是他们认知上的盲点。对于这类题材的检察新闻报道,就不能流于对案例和做法的报道,还要把民事支持起诉的法律概念交代清楚。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对这一法律概念予以精准呈现很有必要。于是,紧接导语之后,把支持起诉的准确概念作了明确交代:
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单位或者个人,经有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等部门履职后仍未实现最低维权目标,具有起诉维权意愿,但因诉讼能力偏弱不能或不敢提起诉讼时,可以支持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这篇报道不仅让特殊群体看到了检察机关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消除了他们认知上的盲点,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维权必胜的信念,对引导广大农民工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聚焦受众的关注焦点
增强报道影响力
2022 年,“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历史性地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公益诉讼检察全面推开六年以来,公益诉讼检察业务领域持续拓宽,展现了独特的制度价值,取得显著成效。六年来,最高检坚持理念引领实践并总结完善,树立了“双赢多赢共赢”“持续跟进监督”等理念。目前,公益诉讼法定领域“版图”进一步扩大,已初步建立起“4+N”的基本业务框架,形成了以传统法定领域为核心、新增法定领域为增长点、其他新领域为补充的基本业务格局。
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于公益诉讼题材的检察新闻报道,除了要把办案成效和加强溯源治理的“后半篇文章”讲清楚,体现“双赢多赢共赢”之外,还要把公益受损的背景以及公益受损造成的现实危害后果(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讲清楚,因为只有这样,检察机关办理该公益诉讼案件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否则,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与之相应,这篇检察新闻报道的价值同样也会受到影响。
笔者采写的《60 余亩复耕田丰收在望》刊发在今年4 月24 日检察日报《声音周刊》第六版,这篇通讯讲的是郑州铁检机关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助力消除京广铁路沿线安全隐患的内容。为了显示出办理该案的价值,就必须把公益受损背景、现状和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讲充分。因此,笔者采用了一组“回放式”的直接引语对此作了介绍:
“这块区域本是几百亩耕地,农田下边是优质的鹅卵石。”
“他们把坑道挖到距离铁路近10 米处,假如连下大雨,那么铁路随时都可能发生塌陷,京广铁路随时面临中断,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受到威胁……”
“大坑已经侵入铁路安全保护区,最近处距离京广铁路护坡只有1 米远,倾倒的垃圾会破坏铁路的路基本体,降低抗洪能力,甚至会引发边坡溜坍,特别是坑内还有两排10根铁路通行信号线的电线杆,如果垮塌,将造成京广铁路中断行车。”
上面引文中的第一段话,介绍了公益受损的原因和背景;第二、三段话则介绍了公益受损的严重程度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相信受众读了这样的文字,虽然不曾身临其境,但已经不寒而栗了。
在另一篇题目为《蒜苗长势喜人 农民喜上眉梢》的报道中,为了充分体现检察机关办理该公益诉讼案件的意义和价值,笔者特意在文中交代了这样的背景材料:
“大蒜是该县几个乡镇的主要经济作物,有机肥在这里的农村地区非常畅销。”据尉氏县检察院办案检察官朱永宏介绍,该县214 户蒜农购买、施用伪劣有机肥料后,蒜苗出现大面积烧根死亡现象,受损蒜苗共1022亩。
有了这样的介绍,检察机关办理该公益诉讼案件的意义和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这篇报道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也随之提升。
打通受众的情感堵点
增强报道感染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对于任何一个家庭而言,孩子都是永远的动情点。
在未检案件中,不管是未成年被害人,还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他们的命运都是受众最为关心和牵挂的,也是受众情感上的堵点。因此,在未检题材的检察新闻报道中,一定要把案涉未成年人的结局交代清楚,这样才会让受众感到心安,新闻报道才会更有温度,更有感染力。
笔者采写的《小燕的学籍终于办妥了》是一个未检题材的报道,这篇报道发出之后,社会上不少好心人给河南省西华县检察院打电话,对该院的做法表示赞赏,并表达了对女孩小燕的关心。这篇报道之所以能收到这样的效果,除了小燕的命运坎坷、故事情节曲折之外,重要的一点是受众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圆满结果,朴素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抚慰。报道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2022 年12 月20 日,何某向法院申请变更监护权,并请求西华县检察院支持起诉。西华县法院经审理,判决变更小燕的监护权为何某所有。今年春节前,在西华县检察院的帮助下,小燕的户籍从老家河南迁到了何某的现居住地四川。近日,经过两地对接,小燕的学籍也从河南转移到四川。
在《张园园:多做一点,孩子的路就会更好走一点》这篇未检检察官的人物通讯中,笔者同样遵守着这样的原则,在通讯讲述的三个故事中,都交代了涉案未成年人的结局。第一个故事中,张园园办理的小吕等5人涉嫌诈骗等犯罪被不起诉案,结局是:
“姐姐,我考上大学了!以后不会再做违法的事了……”2020 年8 月底,张园园陆续收到小吕等5个孩子的喜讯,其中3人被一本院校录取。
第二个故事是张园园办理了一起6人涉嫌敲诈勒索案,其中4人为未成年人。这4名未成年人的结局是:
父母的行动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家人的不抛弃不放弃,他们都主动回归了家庭。考虑到社会矛盾已经化解,该院对4名未成年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第三个故事里的小文是张园园2020 年12 月主办的一起性侵案件的被害人,她的结局是:
一次聊天中,小文悄悄告诉张园园,她非常想念自己的母亲。“这事包在我身上!”张园园当即就向小文打了包票。她多方寻找,终于在2 个月后联系上了小文失联多年的母亲。得知小文的情况后,小文妈妈失声痛哭……如今,小文和妈妈一起生活,也逐渐走出了心理困境。
三个故事的结局都非常圆满,让受众感到的是满满的暖意。由于故事的结局让读者感到了温暖,相应地,推动三个故事向前发展的主人公——未检检察官张园园的形象也随之更加立体丰满,更加可触可感、可亲可敬。
来源:法治新闻传播